王羲之60幅真迹出土!全卷10米一字未损,揭露古人用笔的核心机密
王羲之的粉丝里,以梁武帝、唐太宗最出名,他们2人,不但搜集真迹,制作相应拓本、摹本,还命人编撰出,极其经典的范本,于全国推广,《千字文》、《圣教序》、《十七帖》等,均是集合“王字”创作。
图片
虽然上述法帖,盛行千年,几乎人手必备一幅,但是卷内字迹,乃是书匠筛选后,自行排布章法而成,不够生动、自然,有些字迹,并不精妙,加之市面的范本杂乱,水平参差不齐,后人临摹,难得正统笔法。
图片
至于王羲之原稿,唐晚期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使得宫内藏帖,流入民间,数量锐减,好在“南唐后主”李煜,精通文艺,热爱书法,彼时派人搜寻,找回百余幅真迹,并亲自筛选。
图片
他剔除伪作,以及相对偏差的作品,将最精妙、最真实的60多幅,整合为一部超越《圣教序》,甚至胜过《淳化阁帖》的巨著——《澄清堂帖》,编撰过程中,曾参考《圣教序》、《兴福寺半截碑》,以及王羲之手札。
图片
总的来说,在精华之中,再次筛选,全卷长达10米,多是短篇作品,用笔自然,不刻意,并且内容浩瀚,技法完备,据说宋太宗时期,编撰的《淳化阁帖》,就是参考此作。
图片
就拿《谢生帖》举例,以小草写就,笔画婉转、遒逸,中锋运笔,不断衄错、顿折,转折处用侧锋或尖峰,圆融且遒劲,笔势畅意、连转,极具动势和活力,还有儒和的中庸气息,切实揭露古人用笔的核心机密
图片
《澄清堂帖》完成之后,藏入宫廷,赵匡胤攻灭南唐,见到此帖,甚是喜爱,将其带回观摩,并下令一同陪葬,幸好南宋,石碑重新出土,施宿找到后,将其妥善保护,并制作拓本。
图片
因在“澄清堂”拓印,故称《澄清堂帖》,这幅拓本的工艺精细,着墨浓润,把每一笔细节,重新还原纸面,十分细腻、清晰,与真迹相差无几。
目前藏于香港中文大学,位列“北山十宝”之一,依据印章、题跋可知,王文治、翁方纲、何绍基等人,均曾鉴定和珍藏,证明真实性,以及精妙度。
图片
王文治还题跋:“右军草书一册,当是淳化阁所摹,毫芒飞动,使转纵横,晋人神韵,赖此以传。《大观》虽工致过之,精气弗及也。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,真世间稀有之宝”。
图片
吴荣光也说“下真迹一等,胜《淳化》《大观》处在于见笔见墨”,此帖的拓工之细腻,书法界罕见,还原鲜活感,可时常临摹,从中学习古人笔法,下笔精到、正确且自然,还能感受古韵,真正提升自我水平。
图片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